新闻中心

服务项目

客户案例

联系我们

海南地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13907699629
传真:暂无
邮编:571400
邮箱:2359499882@qq.com
地址:海口市国贸路长城大厦1002室

公司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公司新闻

回收、材料与零碳,运动鞋还能如何可持续?

发布时间:2025-09-22 15:48:48 浏览:90

泛时尚产业中,研究机构们以无尽的统计数据为笔,不断勾勒画着一幅年轻世代的肖像:他们对可持续时尚的热忱挚爱,对环保创新的热烈拥戴,似乎永不褪色。然而,当理想与现实相撞,从理念的云端降落至行动的土壤,欲在真正的绿色哲学引领下,选购一双运动鞋,却仿佛跌进了专业知识的迷宫:是要菌丝素皮还是水果素皮?无铬还是植物鞣制?鞋底是回收塑料、玉米泡沫还是海藻制品?甚至,为何购买而不选择租赁?这看似简单的需求向思考,背后却是对环保知识的深度探索,让人不觉疲累。


然而,鞋履可持续革命大幕的背后,有着时代洪流和无可回避的深层原因。随着越来越多人开始对气候危机忧心忡忡,公众对时尚行业环境影响的认知也在不断提升,这驱使设计师们纷纷加快步伐,提升自身创作中生态意识的融入,而鞋履领域尤为突出,毕竟,它在“环境足迹”方面一马当先。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一双普通运动鞋的诞生将导致约13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在匡威鞋每双仅约0.78公斤的对比下,这个平均数值着实令人震惊。据不严谨估计,整个鞋履产业的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4%。时尚产业学者兼作家Tansy Hoskins在《你穿的鞋子如何影响了世界》一书中曾引用触目惊心的产业数据来表达了她的担忧,"2019年,全球每天生产6660万双鞋,全年共计243亿双。任何事物达到这样的规模,都将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与一件观感上佳的美利奴羊毛衫大有区别,运动鞋是制作过程相当复杂且材料密集型的加工产品,它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整体,而是由皮革、棉花、塑料、泡沫等数量庞杂、横跨材料学科广度的小部件粘合而成,且所用胶水常含有不小的毒性,这导致运动鞋成为我们日常穿着中对环境危害最大的产品之一。虽然不少品牌现时宣称有专业的废弃处理环节,但根据Hoskins在书中的数据引用,每年的这243亿双运动鞋中,90%没有被回收、焚烧或填埋。


减碳,材料取向之外的生命周期解


由此及彼,管中窥豹,不妨说,穿着运动鞋的每一个步伐都是在与环境对话,每一个鞋面设计和材质选择都在反映生态现状,并影响着可持续的未来。


是此,多年来,各大鞋履品牌围绕环保和可持续开发了一套套看似逻辑自洽的产品系统,像是Adidas 的100%可回收“Futurecraft.Loop”系列可循环跑鞋;Nike 分离式鞋底设计,融入了前沿模块化理念的ISPA 系列;运用工厂生产剩余边角料制作的匡威Renew系列;英国可持续运动鞋品牌Hylo采用的玉米生物基材料;业内可持续新贵Unless Collective 推出的全球第一双完全可生物降解的Degenerate "再生运动鞋";以及Puma“循环实验室”不久前推出的第一个实验项目Re:Suede,炮制了首款可生物降解的麂皮鞋等等。林林总总的名目中,尤以植物基材料的探索为甚,曾被视为激进典范的纯素皮,如今已然成了"蔬果大拼盘",苹果、葡萄、菠萝、香蕉,甚至仙人掌,都被尝试制成了鞋面革料。Veja等品牌凭借其深入人心的纯素皮鞋款,成为环保意识觉醒消费者中的常青树,也让行业巨头们嗅到了新商机。


但在这场环保浪潮中,华丽辞藻与真实成效之间往往存在难以界定的模糊地带。纯素皮、水果皮等概念虽被赋予了环保的光环,却也难逃塑料本质的质疑。葡萄牙政府曾对这些术语颁布了专门的禁令,以此回应过度宣传的营销现象。创新面料技术公司Pangaia的CEO Amanda Parkes指出,多数所谓的素皮仍依赖聚氨酯来维持形态与耐用度,这意味着即便它们来源于植物,其本质仍是合成材料。诚然,纯素皮在“碳足迹”上较动物皮有所降低,但其磨损过程中释放的微塑料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由回收材料制成的鞋履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回收塑料往往来自旧饮料瓶等稳定性较差的一次性制品,将其粉碎后再制成鞋子,虽然看似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负担,但微塑料污染问题依然存在。


显而易见,传统的环保理念和工艺仍存在诸多局限。我们需要反思,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绝不仅限于使用看似环保的材料,更需关注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而在追求全面的可持续性进程中,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成为了不容忽视的一环。物尽其用,让每一件物品在完成其价值使命前不轻易被淘汰,而非盲目追逐潮流更新,造成不必要的碳排放。耐用性与舒适性,二者并重,是延长产品使用期限的秘诀。在此语境下,奥康品牌与EXTRALIGHT的战略携手推出的“地球漫步”系列,便是一个生动例证。该系列通过采用低碳帆布、环保卡、再生软木等自然素材,创造性地替代传统皮革,不仅在源头上实现了减碳,更确保了产品的归宿命终回归自然之本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奥康XL超轻大底的创新,是与意大利EXTRALIGHT公司的合作硕果,采用了闭孔分子设计,轻盈而强韧,较传统橡胶轻盈50%以上,同时抗菌耐水,无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兼顾了健康与环保的双重考量。此番合作,不仅展示了如何在鞋履领域内通过科技与材料的革新,响应可持续挑战,更强调了以用户舒适度为核心,确保产品得以长期使用,从而在环保与时尚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


负碳、零碳,始于“起点”,直面气候


经历了最初将环保理念寄托在鞋履生命周期终端的尝试后,运动鞋品牌在可持续发展之路上的探索已从“终点处理”阶段转向更核心的“起点”——即如何从源头减少鞋子本身对气候的直接影响。在这场让运动鞋"零碳"的竞赛中,Adidas无疑走在产业前列。就在前两年,Adidas与Allbirds合作推出了“Futurecraft Footprint”,这款限量版运动鞋在当时号称拥有史上最低的碳排放量——每双仅相当于2.94公斤二氧化碳当量。紧随其后,Asics凭借Gel-Lyte CM这款鞋将数值进一步压低至1.95公斤。


回归中国本土市场,中国运动鞋品牌安踏在步入2024之后,迎来了品牌碳中和计划中实实在在的一大步。就在上个月的世界地球日,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安踏启动了中国鞋服行业首家由权威机构认证的碳中和店铺 ——ANTAZERO安踏0碳使命店,致力于从产品制造到终端运营全面实现减碳目标的创新零售业态。


运动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碳",仍需社会各界形成合力:除企业自身的创新之外,还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协作、消费者教育等多方面持续发力。安踏此番零碳目标的新零售业态,除了邀请碳管理专业机构推动各环节减碳措施有效落地,在整个装修建造过程中,通过使用旧衣物和拼接布料搭建围挡、保留原墙体和地面、采购二手设备以及空调灯具利旧等方式,实现超过30%减排。消费者在店内不仅可体验及购买使用环保材料的产品,还能观赏可持续概念的艺术装置、阅读可持续相关书籍、甚至可以参与产品再造工坊体验等。


闭环的理想与现实

创新回收下的零售变革


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仅靠改良环保材料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实现碳中和乃至“负碳”排放,需要更具突破性的思路。瑞士运动鞋品牌On昂跑同样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零碳体系的“起点”思考逻辑上选择了相较常规品牌更胜一筹、产业链路上纵深更广的方案组合。首先,不得不提实验性跑鞋“Cloudprime”,其用来制作鞋底的EVA发泡材料竟是取材自钢铁厂排放的一氧化碳,加工团队直接从源头捕获一氧化碳,以防止它进入大气被氧化成二氧化碳。


第二点则是颠覆性的“Cyclon”回收服务,在老生常谈的回收举措中结合租赁,挑战传统消费模式,开辟颠覆性的新赛道。用户不再是购买跑鞋,而是以月租形式享用,用毕后,品牌负责回收并将鞋履应用至循环再生产的加工过程。事实上,Cyclon的灵感源于一个残酷的现实,市面上虽不乏可回收的运动鞋,但实际回收率只有低得令人发指的10%。这种名义上的租赁,本质上是一种订阅模式,其带来的回收率自然远高于行业普通回收方案的平均水平。


理论上,这种闭环时尚听起来很美,但也面临一些批评。譬如,大量往返运输本身就会制造额外的碳排放。现实是,要降低时尚产业对气候的影响,没有捷径可走。尽管业界做出了诸多努力,但并非总能迈向正确方向。以Nike为例,它在可再生能源、减废等方面取得了令人钦佩的进展,但据报告,自2015年以来其制造环节的碳排放实际上增加了43%,Nike将其归咎于消费者对皮革材质复古款式的偏好。类似的,Adidas在疫情几年间的排放量也有所上升,理由是销售增长和疫情后员工重返办公室。要达成真正的所谓碳中和,在可持续方面作出漂亮的叙事战绩,以两大巨头为代表的运动鞋品牌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可持续时尚之路任重道远。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消费者其实也拥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每一次购物决策,都是在为品牌投票。或许从现在开始,不妨先关注鞋款的材质,传统的帆布等植物纤维不仅碳足迹明显更低,而且不会释放微塑料;选择以玉米等生物基原料制成的发泡材料,同样可以降低化石燃料的使用。


创新固然可喜,但这些看似前卫的环保理念能否真正推动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实还有待商榷。光鲜亮丽的数据和概念,不应成为某些品牌单纯营销噱头的遮羞布。归根结底,我们更需要整个产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性变革,形成清晰统一的标准,让品牌无所遁形,消费者无所迷惑。唯有如此,时尚的未来才可期,地球的明天才可待。